
原文作者:白話區塊鏈
本篇我們一起來預測一下 Alpha 級別的賽道,不過由於這些賽道的發展由很多因素決定,這裡預測的可能並不準確,但也並不妨礙我們做下分析,理順一下思路。
目錄
衍生品
人人都以為 Dydx 會掀起一股鏈上衍生品的熱潮,然而實際證明我們想多了。
看看 Dydx、去中心化的永續合約協議 PERP,以及基於 Mai 協議的一個去中心化的永續合約與期貨交易所 MCB(MCDEX 的縮寫)等便可知。究其原因,鏈上衍生品依舊沒有找到自己”無可替代”的應用場景。
當然,你可以說鏈上資產自己掌控更去中心化、更安全,更具有優勢,但是現實是大多數人不熱衷於此。畢竟 DEX 也從來不是靠這些所謂更 Crypto Native 的概念崛起的。
Uniswap 現在可以與大中心化平台分庭抗禮,是因為市面上有很多 Token 都可以在它上面找得到,還可以做市(AMM)。
鏈上衍生品
當然衍生品也在不斷地摸索,暫時不確定最終哪一類最終能拔得頭籌,目前永續合約分為三大類:
- 以 Dydx 為代表的的訂單簿模式:對於 CEX 合約的鏈上復刻版。
- 以 PERP 為代表的的 AMM(自動化做市商)模式:合約的鏈上 AMM 版。
- 以 MCDEX 與 GMX(GoldMaxCoin )為代表的 LP(主要是指提供流動性做市商的憑證)共享流動性模式:相對創新的模式,LP與所有多方與空方互為對手盤。
除了永續合約之外,傳統金融世界裡利率衍生品其實是個非常大的市場,之前一直沒有擴散到圈內的 DeFi 世界,
專門主打這一塊的 Swivel(Swivel Finance 固定貸款收益 Token 化實現流通的去中心化協議)以及 Voltz(非託管自動化做市商)二者均未正式上線,但都具有潛力和發展空間。
跨鏈橋,各鏈間相互操作

多鏈宇宙已然成為一個定局,至少未來幾年我們不太可能看到一些人鼓吹的”萬鏈歸一”的場景。
那麼在多鏈宇宙的情況下,跨鏈橋、或者說鏈間互操作性,便會成為剛需。關於鏈間互操作性,會有三個階段,而我們目前正處在第一階段。
第一階段:資產跨鏈
資產跨鏈,也就是目前大家常用的各種跨鏈橋,在這里分為以下三大類:
- 以外部節點負責安全的橋:以 CEX 橋、Anyswap 等為代表。
- 輕客戶端類型:以 Cosmos 的 IBC 與波卡的 XCMP 為代表的。
- 流動性網路: Celer、HOP、Connext 為代表。
這裡面第一種最靈活,第三種最安全,第二種功能最強大,同時它也是跨鏈第三階段的基礎。
第二階段:頭部應用的自我跨鏈
頭部應用的自我跨鏈目前以 Compound 和 AAVE 為代表。Compound 要自己做一條鏈,然後大概率會對接幾個主流的 Layer1 或是 Layer2 ,這樣用戶在 Compound 鏈上直接做抵押、借代和還款就可以了,省得到處跑。
AAVE 快要上線的 V3 則是使用了 Portal 技術,打通了幾個主流鏈,所以你可以在 ETH 抵押資產,然後在 Polygon 上借款,最後在 Optimism 上還款,雖然跟 Compound 單獨做一條鏈的方式不同,但效果差不多。
相信在第二階段會有越來越多的頭部 DApp 自己就能將跨鏈功能集成進來,而不是依賴外部跨鏈橋。
第三階段:協議跨鏈
協議跨鏈有希望做到完全打通各個鏈之間的互操作性,做到鏈間消息的傳遞,而不單單是資產的轉移。目前有希望實現這一點的有三個賽道值得關注:
1、Chainlink
Chainlink2.0白皮書裡進行了鏈下計算,鏈間互操作協議都會是 2.0 版本的重點,而作為天然接入所有鏈的預言機龍頭,實在是想不出來比 Chainlink 更適合做鏈間互操作協議的項目了,畢竟人家的名字其實本來就就叫 Chainlink。
2、IBC + LayerZero
IBC 一直都是號稱區塊鏈版的 TCP/IP(傳輸控制協議/網際協議),
在 Cosmos 生態也是最近得到的越來越多的應用,但受限於與兼容和成本的問題,一直無法得到目前主流 EVM 兼容鏈的採用。
最近 LayerZero 定位成 IBC 的輔助位,通過重新對 IBC 的傳輸層以及超輕客戶段的部署,理論上可以把所有 EVM 鏈接入 IBC,如果做到了,相信會是 CCIP 的最有力競爭對手
3、XCMP+波卡
波卡平行鏈之間的消息傳遞協議 XCMP,功能上很是強大,但後期能否發展起來完全取決於波卡自身能在公鏈市場占到多大的份額,以及接入多少的公鏈。
Web 3.0
Web3.0 也是我們眼中未來”元宇宙”的基礎設施,有了 Read,Write,Own 權限的 Web3.0,才能夠有真正意義上的元宇宙。
Web3.0 則非常宏大,理論上幾乎所有的 Crypto 領域都能和 Web3.0 沾上點關係。
Web3.0 包含極其多的方面,幾乎所有的圈內活動都能跟 Web3.0 扯上關係。但總有些更加適合,或者說 Web3.0 功能性更加明顯的。
這裡列舉幾個個人想到可能的大類:
1、公鏈:底層的底層,在展望上的Beta裡面已經說過,值得注意的是 Difinity特別適合做成 Web3.0的大前端,但未來1-2年根據 Web3.0發展的狀況,有可能走出一條和其他公鏈不一樣的獨立路線來。
2、存儲:目前的區塊鏈集中在 DeFi、GameFi 和 NFT這些當下熱門的技術應用上,特性為重計算、輕存儲。
而當真正的”狀態無限”的 Web3.0 應用起來之後呢?你發的貼、上傳的圖片和視頻都放在哪兒,放在 ETH 上或者 Solana 的節點上?顯然不可能。
屆時 Arweave、Filecoin 等存儲類一定會藉勢崛起,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許多 NFT 項目已經把它(Arweave)作為默認存儲來用,把文章存在 Arweave的 Mirror.xyz 已經給所有 Web3.0 生態示範出了一個去中心化的 Medium 應該是個什麼樣子。
在存儲方向上,Arweave 在採用方面無疑遙遙領先,但市值方面,Filecoin 依舊是第一。
3、DID :這是個從2017年就開始各種發聲,到現在基本上還沒取得多大進展的賽道。
最可怕的是,當年 ETH 一個鏈,DID 都沒殺出來,而現在發展到快二十多種鏈,DID 會變得更加複雜、更加難以看的清。
唯一確定的是,如果要進入 Web3.0 時代,DID 系統一定是剛需。個人感覺,最適合做 DID 的可能不是那些為了 DID 而 DID 的項目(比如 Civic ),反而是 ENS 更加適合。
正如在疫情時代,健康碼這種東西其實是通過微信來做的,微信成了名義上的 DID。而區塊鏈的世界,目前唯一展現出這種跨界順便解決了技術難題的,一個是 Chainlink 去做鏈間互操作性,另一個就是 ENS 去做 DID 了。
而從技術上來說,密碼學抽象的 Nervos 做的 DAS,其實在技術上來說更加適合多鏈的環境,只是技術 VS「習慣+生態」,往往後者會更被看好。
4、錢包入口: Web3.0 的世界一定會需要一個入口,就像互聯網時代最早大家的入口是新浪Yahoo,後來成了百度 google。Web3 時代目前名義上的入口其實是MetaMask+各種錢包,比如 Solana 的Phantom,Cosmos 的 Keplr。
對於 DeFi 老農來說,光是錢包插件就得裝一堆,助記詞和私鑰同樣也得保留一堆,很是不方便。因此可以推測,未來相信一定不會是這麼個形態,有沒有可能一個錢包去支持所有鏈?比方說,利用一套助記詞全部搞定?
很多企業已經在探索這個賽道,老牌勁敵有 imToken,麥子,神魚的Cobo;年輕新秀有 C98,SafePal,XDeFi。當然,如果有一天 MetaMask推出自己的經濟模型,並支持非 EVM 兼容鏈一統江湖,才是我最希望看到的事。

零知識證明
ZKP ( Zero Knowledge Proof,即零知識證明)是個技術,並非特指哪個公司。但我們需要清楚的認識到,ZKP 會在未來幾年,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和採用。所有以 ZKP 為主要賣點的明星項目,都值得你的關注。
- 比如最早的 Zcash 和被灰度加持的、走的不是一條路線的分叉幣 Horizen
- ETH Layer2:StarkWare 與 ZK-Sync
- 國產之光路印協議 Loopring
- 超輕量的 Mina
- 波卡上的隱私協議 Manta(前身是 Coda Protocol)等。
未來幾年,你應該會看到更多採用 ZKP,甚至主打 ZKP 技術的新項目,很有可能蘊藏著 Alpha 收穫,能否牢牢抓到就取決於各種訊息是否到位,以及個人的決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