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E 瘋狂:加密消費降級,一場拼多多式勝利

撰文:jiucaidog,深潮 TechFlow

虛假的 Mass Adoption:ZK、AA 錢包、遊戲、社交;真實的 Mass Adoption:MEME 土狗。

小編記憶力不太好,但依稀記得在 2022 年的加密熊市,加密 VC 們憧憬下一輪牛市的敘事,普遍有如下推測:

1. 以太坊是牛市發動機,最具確定性;
2. ZK 技術帶來 L2 大幅擴容,鏈上基礎設施進入成熟期;
3. AA 錢包和 MPC 錢包降低一般人進入加密世界的門檻;
4. 遊戲和社交將會帶來大規模應用(Mass Adoption);


帶著以上信念,即使在熊市,諸多 VC 依然以 10 億美元以上的估值押注 ZK / L2 等以太坊基礎設施,在他們看來,這樣的投資,具有超高確定性。

這個投資決策有啥問題?

其實沒有,正如 2016 年左右,阿里巴巴全面押註消費升級,新零售。依照正常情況來推測,居民肯定是越來越有錢,願意買更貴的產品。

加密 VC 們也是同樣的想法,押注加密世界的消費升級,更前沿的技術,和真實的大規模應用(Mass Adoption),用戶的認知升級,畢竟,世界總是向前發展。

但現實總是十分荒誕,後面的事情大家知道了,消費並沒有升級,反而是押注消費降級的拼多多從五環外走到了舞台中央,甚至市值超過阿里巴巴,完成了Flip。

正如加密世界的 MEME 土狗 WIF 市值超越以太坊 L2 ARB,同樣讓人震驚。

而在加密世界,上演了一場更赤裸裸的「消費降級」。

加密 VC 們期待的 ZK 技術完善、大規模應用落地都沒有出現,資金選擇從比特幣 MEME 銘文開始切入,開啟牛市,並延伸到 Solana 生態 MEME 的全面爆發。

加密世界需要更好的體驗麼?理論上需要,實際上也沒那麼重要。

2017 年,大家都用快速的中心化交易所交易,然後過渡到 2020年使用費用高昂、確認緩慢的DEX,在這一週期大量散戶索性直接在微信群用 EXCEL 參與銘文交易,非常原始但十分快樂。

2017 年,散戶在 UI 精美的 ICO 網站上打新,如今,只需要在推特上發一個地址就可以收到在半個小時內收到上千萬美金。

以前,一個 NFT / MEME 項目都想著「做事」,做遊戲出產品,強調落地;現在,散戶紛紛勸項目,「求求你了,別做事,別落地,老老實實做 MEME,飄在空中就行」,甚至連預言機主動刪除「預言」(餵價)功能,加入 MEME 行列。

以前,一個項目需要奮力融資,頻繁更換敘事,熬夜加班搞產品,四處託人找關係上交易所所,苦熬三年,最終市值 1 億美金不到,被社區罵成一片;如今,一個 MEME 項目,不需要官網,三天 10 億美元市值,快速上線幣安 ⋯⋯ 請問,努力的意義在哪裡?

所以,到底是哪裡出問題了?

我相信,市場永遠是對的。

商業世界消費降級,是由於需求,也就是老百姓的錢袋子沒跟上,中產階級萎靡。

加密世界消費降級,則是供給和需求全面錯置。

就供給而言,試問如今究竟有啥拿得出手的基礎建設與消費應用?零知識證明了那麼久,證明了啥?

就需求而言,財富效應依然是第一個驅動力,交易才是真正的剛需,越簡單越容易理解。

在此條件下,MEME 承擔了加密貨幣 Mass Adoption 的重任,沒有任何認知門檻,沒有產品承諾,文化和社區無法倍估值定價,籌碼分散,公平搶籌,無論是散戶,還是洗錢狗莊,亦或交易所/做市商都可以在裡面搶籌獲利⋯⋯

以手續費低廉著稱的高效能公鏈 Solana 則是 MEME 的重要基礎架構。

Solana 的崛起同樣是一場拼多多式的勝利,便宜才是王道。

質押拼多多,理解拼多多,擁抱拼多多。

那是不是加密世界一直會是如此 MEME 橫飛,土狗亂躥?當然不是,加密世界會迎來真正的 Mass Adoption ,但不是現在。

記住,這輪週期,MEME 才是真正的 Mass Adaption ,即使是熱門的 AI 幣,本質同樣是披著 AI 外衣的 MEME。

Solana 和 Robinhood 將會是這輪週期中重要的 MEME 基建。

在這個週期,每個嚴肅專案方都應該擁有一個 CMO(Chief meme officer)。

正如狗幣教父馬斯克所言,「誰控制了 MEME,就掌握了世界。」

加密貨幣屬於高風險投資,本網站內容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與責任。

掌握虛擬貨幣、區塊鏈大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