幣圈最富有的 10 位大佬都是怎麼發財的?他們第一桶金是哪來的?有什麼獨家套路?

每當市場行情一波動,就有小夥伴直呼:「憑啥人家都能財富自由了?」
今天,鴿鴿就帶大家吃瓜一下,幣圈最富有的 10 位大佬都是怎麼發財的?他們第一桶金是哪來的?有什麼獨家套路?看完後記得好好抄作業,畢竟都是大佬們走過的路,踩過的坑洞!
撰文:Biteye
01 幣圈知名富豪一覽

註:以上為公開財富的估算值,實際行情波動可能影響資產價值。
接下來,讓我們逐一看看這些幣圈富豪的致富故事,以及他們各自是怎麼賺到第一桶金的。
1. 中本聰
說到幣圈首富,那肯定繞不過比特幣創造者中本聰這個神秘人物。他在 2008 年發表比特幣白皮書,2009 年正式推出比特幣網絡,被譽為「加密貨幣之父」。關於他的真實身份至今一無所知,他從未公開露面,一直是幣圈最大謎團之一。
雖然沒人知道他是誰,但他早期挖礦挖出的約 110 萬個比特幣,就是他發家的第一桶金。這些比特幣幾乎從未移動或出售過,卻隨著比特幣價格飆升而迅速增值,如今價值約 1,250 億美元!可以說,比特幣越成功,他持有的幣就越值錢。只不過中本聰本人從 2010 年後就銷聲匿跡了,甚至有人猜測他可能已經遺失私鑰或不在人世。不管真相如何,中本聰靠先發優勢創造的財富神話,無疑是幣圈的天花板等級。
2. 趙長鵬

身為幣安創辦人,趙長鵬的經歷幾乎就是一部幣圈創業教科書。 CZ 早年是寫程式的技術男,曾參與創建 OKCoin 交易所,但不久後退出。他的第一桶金可以追溯到 2014 年,當時他把上海的房子賣掉,換成了約 1,500 個比特幣(當時比特幣價格才 600 美元左右一枚)。比特幣隨後幾年暴漲,讓 CZ 實現了可觀的資產增值,也為他後來的創業打下資本基礎。
2017 年,他敏銳抓住幣圈牛市風口起創立了幣安。幣安靠著高效的撮合引擎、貼心的用戶體驗,加上發行平台幣 BNB 作為生態核心,僅用了幾個月就崛起為全球交易量最大的加密貨幣交易所之一。幣安當初的獲利模式也很簡單粗暴,撮合交易手續費+ 平台幣升值。想想看,交易所就是收「過路費」的,行情越火爆、交易越多,他們賺得越盆滿缽滿。之後,CZ 憑藉幣安業務的起飛,個人財富也像滾雪球一樣瘋漲,一度登頂華人首富。可以說,創建交易平台讓 CZ 站上了造富快車道,而他當初義無反顧 all in 比特幣的決心,則是他發家路上的關鍵一步。
3. Giancarlo Devasini

Giancarlo Devasini 可能很多人對名字不熟悉,但他創辦的 Tether 公司發行的 USDT,每個玩幣的都知道。其實他最早畢業是當整形醫生的,後來覺得無聊改行倒騰電子產品。 Devasini 的加密第一桶金源自於 2012 年投資 Bitfinex 交易所,進而在 2014 年與人共同創立Tether 穩定幣專案。當時穩定幣市場還是一片空白,Devasini 眼光毒辣地看準這個機會,把 USDT 做成了幣圈的美元替代品,如今 USDT 已經是各大交易所通用的主要穩定幣。由此帶來的估值飆升,讓他的財富在近年來出現了爆炸性增長。說穿了,他就是找準市場空白,然後死磕到底。
4. Brian Armstrong

美國最大交易所 Coinbase 的創辦人 Brian Armstrong 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子。身為軟體工程師,他 2010 年左右在 Airbnb 工作時第一次接觸比特幣,敏銳地察覺到當時購買比特幣的流程實在太繁瑣、不友善。 2012 年他毅然辭職創辦 Coinbase,不久就拿到了 Y Combinator 的種子投資,緊接著又吸引了包括紐交所在內的風投注資,這讓他在創業初期就有了充裕的資金,他的第一桶金來自於創業融資。 Coinbase 一開始就堅持走合規路線,這條路雖然慢一些,但勝在穩健。 Coinbase 不僅在美國拿到了合法執照,更在 2021 年成功登陸納斯達克,市值一度突破千億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Coinbase 後來也與老牌投行摩根大通合作,打通了傳統銀行的資金入口,讓銀行客戶可以直接用信用卡購買加密貨幣。這一系列合規化操作,不僅讓 Armstrong 賺錢,也讓他成為傳統金融和加密世界的橋樑人物。
5. Chris Larsen

Chris Larsen 在進入區塊鏈領域前就是金融領域創業,早在 1990 年代就創立了線上貸款公司 E-Loan。此後也參與創辦了 P2P 借貸平台 Prosper,在傳統金融界混得風生水起。正因如此,他對支付領域的痛點瞭如指掌。
2012 年,Larsen 與團隊共同創辦 Ripple 公司,推出了 Ripple 支付協議和 XRP 加密貨幣,試圖以區塊鏈改變跨境支付。他在加密產業的第一桶金可以說是來自 Ripple 創業及早期持有的 XRP 代幣。 Ripple 在 2014-2016 年間獲得多輪融資,Larsen 作為共同創辦人自然持有不斐的 XRP 和公司股權。 2017 年 XRP 價格飆漲了數百倍,讓 Larsen 的個人財富一度衝上加密富豪榜前列。雖然此後 XRP 價格回落,但憑藉大比例持倉,Larsen 仍穩居幣圈頂級富豪行列。
6. Paolo Ardoino

Tether 現任 CEO Paolo Ardoino 也是個技術大牛。 2014 年,精通電腦程式設計的他加入 Bitfinex 交易所,憑藉紮實的技術功底,Paolo 很快就解決了 Bitfinex 早期的一系列系統難題,展現出了超強的架構能力。這也引起了 Tether 創辦人 Devasini 的關注,沒多久 Paolo 就被邀請兼任 Tether 的技術長(CTO)。 Paolo 的第一桶金可以說來自於他在 Tether 獲得的股權激勵,加入時 USDT 發行量只有幾千萬美元,但他幫助穩定幣迅速擴張到以太坊、波場、Solana 等十幾個主流公鏈上,使 USDT 的日交易量和應用場景大幅提升。
可以說,他用技術實力換來了真金白銀的回報,當 Tether 藉著利息收入狂賺幾十億美元時,Paolo 作為股東分紅就拿到手軟。科技入股,再加上穩定幣這條大船起飛,成就了他的財富神話。
7. 孫宇晨

孫宇晨這個名字大家應該都不陌生。 19 歲時就成了 Ripple 在大中華區的早期代表,後來來自創社交 App「陪我」也拿到了投資。但讓孫宇晨真正賺到第一桶金的,是 2017 年他發起的波場 TRON 計畫。在 ICO 熱潮中,孫宇晨透過發行 TRX 代幣募集了數千萬美元資金,為自己累積了龐大的原始資本。隨後趕上加密市場暴漲,TRX 價格一度飆升百倍,讓孫宇晨手中持有的籌碼瞬間價值暴增。他本人也憑藉 TRON 創始人的身份持有大量初始代幣,在那波牛市中實現財富飛躍。
此後,孫宇晨開始各種大膽行銷與資本運作:砸下 456 萬美元拍下巴菲特午餐,一舉成名;陸續收購了交易所 Poloniex、入股火幣(現改名 HTX)等,打造自己的加密版圖。孫宇晨的風格簡單粗暴,一手抓技術籌碼,一手抓市場眼球。儘管外界對他評價褒貶不一,但他確實抓住了時代給予年輕人的機會,把自己送進了幣圈富豪榜。
8. Michael Saylor

Michael Saylor 的故事跟其他人有些不一樣。這位 MicroStrategy 商業智慧軟體公司的創辦人,本來是傳統科技富豪。然而在 2020 年,已經五十多歲的他卻突然以狂熱姿態 all in 比特幣。 Saylor 當時注意到比特幣的潛力和美元潛在的通膨風險,於是做出了一個驚人決定,將 MicroStrategy 公司的大部分現金儲備轉換為比特幣。這相當於把一家公司幾十億美元的「家底」押在了比特幣上,很多人當時以為他瘋了,畢竟這是一家納斯達克上市公司!
但 Saylor 用事實證明了他的判斷,MicroStrategy 自 2020 年 8 月開始持續購入比特幣,截至 2025 年已經累計持有超過 60 萬枚 BTC,成為全球持幣最多的上市公司之一。這一系列激進操作為他在加密領域贏得了豐厚回報,隨著比特幣價格後來突破 10 萬美元,他帳面浮盈超百億美元,公司股價也翻了數倍。如今,MicroStrategy 乾脆把比特幣列為主要儲備資產,Saylor 則成了幣圈「激進多頭」的精神領袖。
9. Stuart Hoegner

Stuart Hoegner 在幣圈是個相當低調的人物,但論財富他絕對算得上隱形富豪。作為一名律師,Hoegner 很早就對數位貨幣法律合規感興趣。 2014 年,加密貨幣還遠遠沒有走入大眾視野,他就加入了 Bitfinex 和 Tether 團隊,當時業界監管一片灰色地帶,能不能活下來都兩說。 Hoegner 扛住了巨大的壓力,一步步為 Tether 建立起法律和合規框架,例如推動了 Tether 儲備金定期審計和透明度揭露策略,大幅提升了市場對 USDT 的信任度。他的第一桶金來自創始團隊成員所持有的 Tether 股權。與其他高調張揚的大佬不同,Hoegner 幾乎從不接受採訪,也極少公開露面,他就是幣圈裡典型的那種悶聲發財型人才。
10. Cameron & Tyler Winklevoss

Cameron 和 Tyler 這對雙胞胎兄弟,兩人當年因為與祖克柏爭奪 Facebook 創始權,打官司和解拿到了約 6500 萬美元賠償金,這筆錢也成了他們涉足幣圈的起點。兄弟倆的第一桶金就是拿 Facebook 官司賺來的錢在 2013 年低價大舉買進比特幣,這樣的先見之明讓他們成為最早的大額比特幣持有者之一。
兄弟二人雖然後來創建的 Gemini 交易所 Gemini 發展得中規中矩,但這並不影響他們早期投資比特幣所帶來的豐厚回報。截至目前,據說兩人仍持有約 7 萬枚比特幣。有了當年的第一桶金鋪路,再加上對比特幣的長期信仰持有,Winklevoss 兄弟實現了財富持續增值。
11. Jeremy Allaire

Jeremy Allaire 創造了全球第二大穩定幣 USDC。早在網路時代,他就創辦過視訊平台 Brightcove 等公司,在 2013 年,他敏銳捕捉到數位貨幣的機遇,創建了 Circle 公司,最初願景是讓加密貨幣更易於被大眾使用。 Circle 幾經轉型,在 2018 年與 Coinbase 合作推出了美元穩定幣 USDC,依賴 Coinbase 地位和用戶網路快速擴大 USDC 市場份額。 Allaire 的第一桶數位財富來自於 Circle 的創業成功與 USDC 的崛起。
隨著 USDC 發行量突破數百億美元,Allaire 的個人財富也在 2021-2023 年間大幅躍升。雖然 USDC 當前市值略遜於 USDT,但 Allaire 成功將自己送入了加密億萬富翁的行列。
12. 徐明星

徐明星是國內最早一批投入加密產業的創業者,也是幣圈「三大所」之一 OKCoin/OKX 的締造者。 2013 年,28 歲的徐明星創立 OKCoin,當年中國的比特幣交易所呈現三足鼎立之勢(另外兩家是火幣和比特幣中國)。徐明星憑藉過硬的產品和市場手腕,迅速將 OKCoin 做大,一度佔據國內半壁交易江山。他的第一桶金自然來自於交易所的盈利和平台幣,OKCoin 後來升級為 OKEx 並發行了平台幣 OKB,平台每日的交易手續費加上 OKB 升值,讓徐明星賺得盆滿缽滿。
值得一提的是,他早年也邀請了何一、趙長鵬等人加盟,雖然後來幾人因理念不合分道揚鑣。
13. Vitalik Buterin(V 神)

身為以太坊之父,Vitalik Buterin 在中文社群被稱為「V 神」,年僅 19 歲時,他就憑藉著對比特幣的改進想法,撰寫了以太坊白皮書。 2014 年,V 神透過眾籌募集資金正式啟動以太坊項目,他本人作為聯合創始人也持有相當數量的初始 ETH。以太坊的誕生打開了智慧合約、去中心化應用程式的大門,區塊鏈從此不再只有比特幣這一種玩法。 V 神的第一桶金來自於以太坊早期持幣。
不過這位技術極客對金錢並不執著,他曾多次捐出巨額加密資產用於慈善和科研,還公開表達對加密泡沫的擔憂。儘管如此,憑藉以太坊公鏈締造者的地位,V 神依然被視為幣圈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他向世人證明了年輕的開發者也能靠技術創新改變世界並收穫財富。
02 暴富路徑總結:三大造富模式顛覆傳統邏輯
看完以上這些幣圈大佬們的故事,可能有小夥伴會問:他們成功暴富有沒有什麼共通點可循?鴿鴿總結了一下,其實幣圈財富神話背後大致有三類套路,可以說顛覆了傳統造富邏輯的「暴富路徑」。
1、交易所之王
第一類是「開交易所當老大」,CZ 和徐明星就是這方面的傑出代表。交易所賺錢的核心在於「收手續費 + 做生態」,只要有用戶在你這兒交易,你就源源不斷有抽成。另一位交易所大佬 Coinbase 的 Armstrong 則選擇了合規上市路線,踏實拿執照,上市納斯達克。如今交易所產業頭部效應明顯,躺賺手續費的同時,也能透過平台幣生態進一步放大收益。這條路徑的魅力在於,只要站在產業資金流動的入口處,財富就會源源不絕地流向你。
2、長期持有比特幣
第一類模式如今要實現的話,對大部分人來說都比較難。第二類模式是長期持有比特幣,換句話說,也就是下重註並長期持有有潛力的加密資產,靠時間換取價值倍增。 Michael Saylor 就是極致押注比特幣的代表人物之一,即便是從 2020 年起才開始儲備大量購入比特幣,目前也成了全球前三大的比特幣持有者。如果你相信比特幣十年百倍,那早早埋伏大量籌碼無疑會迎來驚人的複利效果。當然,這條路線的前提是要有非凡的眼光和極強的持幣信念,否則很容易在暴漲暴跌中被洗出去。
3、生態建構者
第三類是生態建構者,他們往往兼具技術天賦和資本眼光,透過建構全新生態體系來獲取巨額財富。當年 V 神主導開發的以太坊,從 19 歲寫白皮書,到今天還在主導技術迭代。從 2014 年推出至今,Devasini 和 Paolo 讓 USDT 成為全市場流動性核心,生態反哺代幣價值。 Jeremy Allaire 推出 USDC,花了超過 10 年時間,才站穩「鏈上美元」的地位。孫宇晨則透過 TRON 從鏈、穩定幣、到交易所一條龍佈局,也是邊做邊打磨。這些人不只是「抓住了風口」,而是用時間建造護城河,長期 BUIDL,才換來今天的地位。
03 普通人從幣圈大佬身上,到底能抄啥作業?
鴿鴿總結了一些乾貨,希望能讓大家在幣圈的大風大浪裡少踩坑、多翻身:
1、眼光準,動作快
中本聰搞出 BTC、CZ 創辦幣安,這些財富神話都是從一個敢想敢幹的念頭開始的。風口來了要果斷上車,不要等大部分人都看懂時才動手,那時候湯都涼了。機會永遠留給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2、拿穩籌碼
幣圈大佬們共同的財富秘訣,不是頻繁操作,而是長期拿著好項目不放。一般人最容易犯的錯就是追漲殺跌,拿不住幣,結果小賺大虧。要嘛就別下場,下場了就要有信仰,好東西拿穩了別瞎折騰,時間會給你豐厚的回報。
3、找到優勢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業優勢,把這個優勢和幣圈機會結合起來,成功率就高多了。 Ripple 創辦人 Larsen 懂金融搞跨境支付,CZ 懂技術做撮合引擎等,他們都是把老本行嫁接到新賽道,事半功倍。想想你擅長什麼,再看看加密領域有沒有相關方向可以深耕。
4、活到老,學到老
加密產業變化迅速,這些大佬幾乎都有一個共同點,保持對新知識的敏銳嗅覺和持續學習的熱情。區塊鏈新概念層出不窮,如果沒有不斷學習,很容易錯過下一波機會甚至踩坑。記住,在幣圈生存,學習和自我升級永遠是性價比最高的投資。
最後,鴿鴿友情提醒:幣圈的財富神話固然誘人,但永遠要記住,高收益永遠伴隨高風險!大佬的成功經驗雖然能借鑑,但沒有人能完全複製別人的人生。畢竟,真正的路還是要自己走,找到適合自己的賺錢方式,比盲目追隨他人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