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T 作為一種「容器」,可以扮演很多種角色,承擔很多種功能,而且在AI 快速發展的未來, NFT 可能會成為最佳的訊息展示載體。
原文作者:Wenser、原文來源:wenser.xlog
轉載來源:Foresight
是的,NFT 已經死了。
一、NFT 市場現狀

毫無疑問,作為曾經的「Web3」最佳破圈利器、「Web3 文化」最佳載體、「Web3 暴富神話」造富賽道範本的NFT 早就死在了頻頻暴雷的2022 年,PFP(頭像)類NFT 的社交價值也不再被過度吹捧、包括CryptoPunks、 BAYC、Moonbird、Doodles、Clone-X 在內的諸多藍籌也逐漸走下神壇。

與此同時,NFT 市場的總體市值與交易額增長速度也在逐步放緩,目前市場體量已經回落到7.08B 美元左右,大約相當於2022 年4 月峰值期21.9B 美元的三分之一。

如果將目光從宏觀縮小到微觀的話,數據也不容樂觀:24 小時交易數量中,賣家數量>買家數量,說明很多NFT 交易訂單場內無法消化,供大於求;30 天內盈虧地址數量比為427000 : 64781,約為6.6 : 1,也就是說,1 個人賺錢的背後,是大約7 個人在虧錢。

從以上這些基礎數據訊息可以看出來,NFT 市場目前仍然主要是場內資金互搏,「鏈上PVP」跑得快的遊戲,甚至,由於NFT 的有限流動性和點狀注意力分佈的特點,稍有不慎,便是「所有人一起被埋」的結局。
所以,我們幾乎可以說,原有的「PFP 範式」目前已經逐漸失效了,在經歷過資本造勢、媒體助推、熱錢湧入、鐮刀橫行、韭菜遍地的狂飆猛進階段之後,NFT 進入了逐漸凋零的發展階段,曾經每天新增項目多達15000~20000 個的NFT 市場短期內很難看到了,尤其是在Blur 開啟「 FT 吸血NFT 」時代後,更多的籌碼集中到了資金量龐大的巨鯨手中,NFT 市場流動性近乎枯竭。
曾經的財富美夢如今一朝夢醒,反而成為了無數人揮之不去的噩夢。
二、沒下牌桌的玩家們
就目前來看,仍然活在場上的NFT 項目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1、老牌OG 項目
以CryptoPunks 和BAYC 為代表,除了OG 層面的身份認同和文化影響以外,這些項目的主要優勢在於背靠資本和優質項目團隊,借助早期的原始積累(線上美譽度、無形影響力和線下輻射力),成功一躍成為NFT 領域的「代名詞」,進而撬動更大範圍和更廣領域的資源、資金、資本以及商業變現槓桿。除此以外,MFERS 堪稱Meme 文化與CC0 協議共同造就的一道奇觀,商業價值相對有限,但文化價值極為有趣。
2、新興New Money 項目
以Azuki 和Pudgy Penguins 為代表,不僅僅項目團隊屬於New Money 階層,項目Holder 行列中也有眾多新貴階層,無論是Azuki 的Zaga Bond 還是巨鯨Holder 鄭志剛,以及收購Pudgy Penguins 的@LucaNetz,這些項目的主要特點在於項目方強中心化運營、社區Holder 向心力較強,且具備自己獨特的調性和發展路線:Azuki 走的是亞太漫畫風格;Pudgy Penguins 則更加聚焦於親子可愛動漫風格。當然,除此之外,畫風「獨特」但大力拉盤的Memeland 也可以歸於此類。
3、披著NFT 外衣的DID 項目
這個說起來大家應該都不陌生,以ENS 為代表的DID NFT 在2022 年3-4 月之後開啟了另一個層面的瘋狂炒作,10K Club、100K Club 的成員大多數也是加密行業的老炮、巨鯨,哪怕是熊市也仍然活躍在全球各地以及各種活動和群聊當中。可以通過NFT 形式交易的Web3 轉賬/ 社交域名,也可以視作NFT 市場中的一大代表,這也是Web3 DID 項目.bit 在開發了NFT 交易之後迎來了一波熱錢炒作的原因之一(另外一個原因是高達1300 萬美元的A 輪融資)。
4、知名品牌Marketing 項目
以Tiffany、LV、GUCCI 為代表的奢侈品集團品牌,對於這些組織而言,NFT 並不是一種資金眾籌工具,也並不是單純為了圈錢而打造的項目,更不是另起爐灶、重新打造一個品牌、一個IP 亦或者一個消費者群體的手段,而更像是—— 市場營銷戰役的某一個組成部分,因此很難作為主流NFT 項目看待。
5、權益型賦能NFT
這方面,值得大寫特寫的華語NFT 項目,非Weirdo Ghost Gang 小幽靈莫屬,自2022 年2 月份正式發售以來,小幽靈一直是華語NFT 項目中最亮眼的存在,不僅地板價保持的不錯(最低仍有mint 價格的3-4 倍左右),而且對於Holder 賦能、品牌合作、線下活動、權益探索方面的探索一直都穩紮穩打、步步為營
今年的一周年專屬禮盒、訂製硬體錢包、CutUp 潮牌服飾折扣以及線下音樂節、livehouse 的賦能等方面的福利也是實打實的令人心動,社區氛圍也非常Nice,作為深度參與其中的Holder,小幽靈的成績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而且在背後母公司ManesLAB 獲得一筆180 萬美元的種子輪融資之後,ManesLAB 的生態發展也值得期待,Ghost Map 2.0 當中的諸多規劃也在逐漸落實當中,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幾年,作為華語地區標竿性NFT 項目,小幽靈還將活躍在場上,繼續扮演自己的「MVP」角色。
6、Pass 卡類NFT
說實話,對於要不要加上這一類NFT 我是有些猶豫的,但作為曾經名噪一時的NFT 分類,最後還是覺得應該給它一些版面。而且,這確實是目前市場上扔在活躍的一類角色,例如華語地區的頭部社區Lasercat 社區;海外地區的 UG 社區,國內很多付費社群也算是另外一種形式的Pass 卡類NFT 社區,主要的炒作點就在於4 個字:「賺錢效應」,社區創始人真的賺到了錢,並且還能帶其他人賺錢,還能一直不停地賺(或多或少,賺大賺小另說),這3 個條件真的蠻苛刻的,所以能活下來的社區都是有自己的特色或者靈魂人物的。
當然, NFT 市場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如果有其他還在場上活著的類型NFT,也歡迎留言討論。
最後再感嘆下,2021 年接觸Web3 的時候NFT 賽道就有一個非共識的「共識」:99% 的NFT 項目都會歸零,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只有1% 的NFT 項目能留下來,在這個過程中,有的人賺的是「過程」的錢,也就是不斷地flip NFT,低價mint 或者購買,然後高價賣出去,重點更加偏炒作和情緒;而也有人選擇賺「結果」的錢,也就是買入自己覺得能夠成為那1% 的NFT 項目,並且不斷HOLD,甚至加倉,重點更加偏週期和項目質量。
而站在2021 年NFT Summer 之後的2 年後的現在,我們能夠看到的是,前者成了整個市場的贏家,收割了整個賽道的Alpha 收益並且不斷換U 變現或者出金;而反觀後者,只有少數人真正的把握住了少數的優質項目,最終獲得了確定性的Beta 收益。
至於NFT 項目的存活率,以我過去一年左右的觀察來看,遠遠小於1%,約為1/500 甚至可以說是1‰(也就是千里挑一)。
三、回溯:上一輪NFT 牛市從何而來?
說到這裡,我們不由得會追問:上一輪NFT 牛市到底緣何而來,又緣何而去?知古鑑今,或許以下這些思考能夠作為一個參考方向。
在我看來,能夠推動上一輪NFT 牛市啟動的重要原因包括三點——「新資金、新風口、新案例」(我把它稱之為「三新發動機」),以下為較為詳細的說明:
一級原因:新資金
第一個最直觀的發動機,自然是新資金。畢竟,沒有大的增量是不會有真正的牛市的。
從全球市場來看,自2020 年開始的新冠疫情帶來的物理距離使得越來越多的熱錢加速湧入線上虛擬產業,人們瘋狂地追逐著文娛偶像、藝術收藏、身心療愈、社交圈層,由此帶動了短視頻、直播、直播帶貨、知識付費等虛擬產業的興盛,同時也為虛擬遊戲、數字藝術、加密資產更大範圍內的傳播奠定了一定基礎,這才有了元宇宙的那一波熱潮,自2021 年3 月Roblox 上市一度市值突破450 億美元開始,到2021 年10 月Facebook 改名Meta 為階段性終點,人們將自己各式各樣的資金都投入了股市、加密貨幣市場,海量的注意力帶來的是海量的新資金(熱錢)。
二級原因:
而從具體而微的視角來看,新資金的來源主要有2 大途徑:
一是Web2👉🏻Web3 的各類升級迭代帶來的流量和注意力。這其中既包括各類Web2 傳統組織帶來的關注度,同時也包括一些傳統或Web2 品牌進行Web3 新型市場營銷方面的嘗試帶來的增量,也包括眾多Web2 從業人員向Web3 賽道的遷徙和升級,很多「業餘炒幣選手」都進行了「角色升級」—— 或成為Web3 行業中形形色色的工作人員中的一員,或化身為項目方、運營者、KOL 等角色成為Web3 生態中的一部分,這為Web3 從邊緣行業邁向主流視野貢獻了巨大的推動力量。
二則是宏觀環境劇烈變化帶來的變量(例如,主要經濟體的金融政策、世界政治局勢的變化、老錢新貴的資金配置、以及各種黑天鵝事件後產生的避險情緒),變相使得人們想盡辦法地通過各種方式為自己的資產保值或增值,而高風險高賠率且帶有一定文化屬性、圈層屬性以及社交屬性的NFT 只是這些資金倉位中的一小部分。
一級原因:新風口(熱點、敘事)
第二個略微深入的發動機,則是新風口。以A16Z 和Paradigm 為代表的國際投資機構是這個發動機的主要動力來源。
自以太坊聯合創始人Gavin Wood 於2014 年提出迥異於「萬維網之父」Tim Berners-Lee 曾提出的Web3.0 的Web3 概念_(Gavin Wood 對Web3 的觀點查看)之後,在以太坊這個擁有成為「世界電腦」偉大願景的生態之上,風險投資機構和他們的合夥人們發現這是中本聰和區塊鏈技術開拓的另一塊新大陸,由此掀起了對Web3 這一新熱點、新敘事、新風口的追捧。
二級原因:
同樣,無數人高喊著的「ALL IN Web3」的口號,但最終只有少數人能真正做到這一點,或者說真正地融入Web3 的生態當中並且站穩腳跟,究其根本,是因為很多人並未認識到,新風口的來源主要有2 個方面:
- 一方面,自然是上游的資本助推,投資人和投資機構們出於投資回報的考慮、增加投資組合的多樣可能性以及通過賽馬機制更為高效(也可能是浪費很多資源以至於低效)地篩選出優質人才、優質項目等目的,自然會為各種各樣的「故事」站台並且鼓吹「 Web3 就是下一代互聯網」、「 Web3 就是互聯網的未來」、「 Web3 是比區塊鏈更加偉大的方向」云云;
- 另一方面,則是在資本助推之後,最終通過各類公關稿件、新聞媒體、互聯網熱點營銷、名人效應以及造富效應示例等手段波浪式傳導到更大範圍的市場情緒。
可惜的是,在這2 個方面當中,只有後者才是多數人可以參與的遊戲,甚至只能是最終局面和結果的被動接受者,正如同整個世界上,其實大多數人都只是一枚稍有利用價值的棋子,而非可以縱橫捭闔於棋盤之上的棋手。越早認識到這一點,越能認清楚自己的角色和尋找到自己的位置。
一級原因:新案例
如果只有資金和風口的話,對於形成一股浪潮來說,力量仍然稍顯不足,而最終擺到人們面前的,有且僅有成熟、成功、成長的新案例才最具說服力。
而上一輪NFT 牛市的最佳發動機之三,則是作為新案例的角色—— 一是能夠快捷、方便、豐富且生態站位足夠成熟的NFT 交易平台,二是能夠作為「 NFT 代名詞」的一個或幾個NFT 項目,以此高效、直接、直觀且有力地傳遞NFT 的作用和價值(哪怕是眾口鑠金的泡沫價值或者爭先恐後的炒作價值)。
二級原因:
在NFT 行業的入口端,最佳的案例無疑來自於「平台與項目的合謀」,也就是素來以「世界上最大的NFT 交易市場」自居的Opensea,以及NFT 歷史最佳代表與帶來全新範式的BAYC(無聊猿遊艇俱樂部)。在YC、1confirmation、A16Z、Paradigm 等知名投資機構的加持之下,短短4 年間,Opensea 市值便突破了130 億美元(儘管隨著市場的冷清,老虎基金將其估值調整為30 億美元左右),而這背後,自然也離不開BAYC 及其背後母公司Yugalabs 的巨大推動作用,後者也在上一輪NFT 牛市中以40 億美元估值收穫了A16Z 投出的4.5 億美元種子輪融資。
而在引導更多人進入NFT 市場的通道端,則得益於區塊鏈遊戲、鏈改遊戲、ICO 模式變種(如所謂IGO、INO 等),畢竟,有了可以復製或者規模化的市場成熟案例,才會有更多的人進入NFT 市場,無論是以上游的項目方的身份,還是以下游的購買者(投資者)的身份。比如,Axie Infinity 和STEPN 作為GameFi 賽道的代表性項目,使得諸多遊戲類NFT 水漲船高;2021 年年底的Web2 IP 冷兔發售XRabbit Club 系列NFT ,2022 年年初劉畊宏運作下的Phanta Bear(俗稱杰倫熊),以及之後入場的RUG 項目阿狸、一眾明星定向收割粉絲的NFT 項目(如潘瑋柏掛名的無辜貓、陳冠希親自露面站台的C2044、余文樂親身參與的Zombie Club),甚至也包括一些國內外知名藝術家,如方力鈞、蔡國強等,還有眾多Web2 公司或官方、或代運營的NFT 項目,如王老吉、映客、凹凸世界等。
至於最終NFT 市場的出口端 ,除了常規的中心化交易所方便轉移發售所得資金以外,區塊鏈世界獨有的龍捲風混幣器也方便了頂風作案的駭客們和熟練掌握「 RUG PULL 把戲」的「創業者」們及時變現,將從NFT 上賺到的ETH、SOL 等加密貨幣,最終置換為USDT、USDC、DAI 等穩定幣,進而進行資產轉移和法幣兌換。
彼時的市場環境以及NFT 項目可以用以下4 個詞形容:短週期、熱炒作、軟包裝、硬收割。
- 短週期是指,一般項目週期持續1-2 個月左右(甚至更短);
- 熱炒作是指,一般通過KOL 推廣、社區合作、粉絲抽獎、場外白單等方式拉高預期和熱度;
- 軟包裝是指,一般通過知名組織、明星名人、Web2 品牌以及畫餅路線進行軟性包裝,最後軟RUG;
- 硬收割是指,一般通過團隊分裂、資本離場、市場冷淡、發售不及預期等理由最終明牌RUG ,完成對NFT 玩家的硬性收割。
四、重新思考:NFT 項目SSK 模型

去年,我將自己對NFT 項目的看法總結為一個簡單的NPC 模型:Narrative-Product-Community(敘事- 產品- 社區),後來經過思考,感覺也適用於多數Web3 項目,即一個項目應該選擇至少一個主線方向,並有至少一個輔助優勢的支撐,才能夠有更好的表現並擁有一定競爭優勢以經歷週期的洗禮。
但在2023 年,至少對於NFT 項目來說,這個模型可以說是已經被淘汰了,因為多數NFT 項目已經逐漸消失在了歷史的塵埃之中。
並且,經過諸多項目的洗禮之後, NFT 的社交價值(通俗點說,就是裝比、炫耀、圈層的象徵)很明顯無法作為核心價值支撐了,畢竟,哪怕我和庫裡擁有同一個系列的NFT,但我們可能一輩子都沒有任何交集,不是嗎?
所以,我重新總結了一個充滿個人偏見的NFT 項目價值模型- SSK 模型,即:Social Cards-Selector-Key to open sth.
Social Cards
這裡指的並不是小範圍社區內的社交通行證,而是NFT 最表層的一種功能:社交名片,即一個NFT 項目某種程度上扮演的就是一張名片的作用,具體包括:
- 作為財富象徵的社交名片;
- 作為性格展示的社交名片;
- 作為審美品味的社交名片;
- 作為鏈上聲譽的社交名片。
社交名片的作用不僅僅在社交互動,更在於展示,但這只是最表層的作用。
Selector
這裡是指NFT 作為篩選器的作用,一個NFT 項目從立項之初就應該想清楚最有可能購買或者鑄造NFT 的目標人群是誰,NFT 就是一個雙向篩選的器具:發售前,NFT 項目方或者發起人需要篩選潛在持有人;發售後,NFT 則會成為持有人們篩選項目方和其他持有人的工具。
除此以外,一個好的NFT 項目能夠成為「優質Web3 用戶」的判定標準,從而為項目和持有人帶來雙向價值,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所謂的「藍籌NFT」在以前能夠獲得各類空投或者白名單的原因,而現在,一個優質NFT 項目幾乎可以視作優質錢包地址的鏈上聲譽價值的提現—— 比如擁有EOS( End Of Sartoshi)就可以視作是MFERS 生態內的優質持有者,進而擁有更多可以Free Mint 的資格和機會。
在這方面,NFT 其實就扮演著SBT(Soul Bound Token)的角色,未來也可以作為某些職業教育、工作經歷的證明之一。
Key
這裡的Key 所代表的意蘊含義很廣,既可以指代獲得某種權益的「鑰匙」,也可以暗指NFT 項目中販賣的最大價值——「期待」,即開啟某些新的「禮物」或者「路線圖」之前的預期和情緒。
在NFT 賽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現在,單純畫餅或者發布仿盤已經很難吸引經歷了一波又一波收割的NFT 玩家們了,而只有實實在在的權益,或者能夠證明自己的盈利能力或者商業模式的NFT 才能受到更多人的青睞甚至追捧。
BAYC 的成功不僅僅依賴於名人效應和資本炒作,還在於空投的造富效應以及各類權益的開放,但受限於越來越高的門檻和日益膨脹的投資回報比要求,這是一條結局注定的不歸路,這也是Yugalabs 努力向GameFi 方向進行轉型的原因。
所以一個NFT 能夠扮演的Key 的功能、價值、範圍決定了一個項目是否能夠擁有自己更長期的尺度下的生命力和更加強大的反脆弱性,因為每一把鑰匙都能夠打開不一樣的東西,這樣才能夠與Web3 以外的生態或者場景建立更為強大的正外部性交互。
值得一提的是,我個人認為,現存NFT 項目共有的重要特點主要包括以下3 點:
1.(盡可能地)與社區站在一起。
就像凱文・凱利曾經提出的「1000 鐵粉理論」一樣,很多時候,一個NFT 擁有1000 個忠誠度極高的社區成員就能夠活過不止一個週期了,當然,這個條件的前提在於,社區規模盡量控制在一定範圍內。PS:Azuki 近日發售的ELEMENTAL 系列是個反例,不僅暴露出了項目方的傲慢、貪婪和無所作為,而且對於NFT 市場的流動性和行業聲譽都是一次不小的打擊。
2.(盡量多元)豐富的穩定資產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一個NFT 項目如果擁有更為多元的資產配置或者更為強大的造血能力,那麼就能夠做更多嘗試,有效降低試錯成本並且提高項目的生存率和成功率。
從商業模式的角度來說,常見的商業模式包括訂閱制、廣告製、增值服務制、電商銷售制以及遊戲變現制等等,NFT 項目爭搶不斷的IP 授權賽道其實是一個成功非常看運氣的領域,畢竟商業社會發展到現在,能夠真正創收不少的IP 仍然是稀少的,而商業模式的相對清晰才能夠帶來更大的想像空間。
除此以外,融資也算是NFT 項目多元化資產的來源之一,但只靠融資是無法支撐一個項目的持續運轉的,相反,很多時候,如果團隊或者社區並不是那麼Solid,融資反而是一個NFT 迴光返照的標誌性事件。
3.(盡力保證)有所為有所不為
身處熊市,選擇做什麼,不做什麼需要清醒的頭腦和不變形的動作,有時候盲目擴張就是壓死一個NFT 項目使其難以為繼的最後一根稻草,而確保自己的核心戰略和細節戰術不會變形,能夠在一定時間內完成一些計劃目標,哪怕是將將及格,也是可以接受的。就像投資一樣,有時候適度減少操作,反而是回報率更高的選擇,因為錯誤的選擇反而會帶來更大的損失。
當然,做了什麼,也要適度加以傳播和宣發,不能「只做事,不拉盤」或者「只埋頭做事,不顧市場情緒」,畢竟,酒香也怕巷子深,不需要做一說十,至少也要做一說三。
五、暢想未來:NFT 是最佳的信任展示載體
有人說,NFT 已經死的透透的了,所以將來Web3 不屬於NFT ,但我個人對NFT 行業的發展持樂觀態度(也可能是盲目樂觀),因為NFT 作為一種「容器」,確確實實可以扮演很多種角色,承擔很多種功能,而且在AI 快速發展的未來, NFT 可能會成為最佳的訊息展示載體,這也是我個人看好的一個方向。
從物的層面來說, NFT 可以解決溯源流向、公開透明、價值承載等多種問題,幫助現實物品和虛擬物品進行更好的映射、交換;
從人的層面來說,NFT 可以貫穿一個人生活、學習、工作、娛樂等多個方面,進而建立屬於每個人自己的信任關係背書體系,並進行依次傳導和互相影響,從社區身份、信念觀點、風險偏好、資產證明甚至自我實現等方面作為一個人的「社會聲譽證明」,進而解決更多關於成本和效率、安全和隱私、身份和權限等方面的問題。
而在實現這一階段目標之前,許多NFT 項目的出現,其實主要評估標準仍然是簡單粗暴的3 個字母: ROI 。
就像是身處上一輪牛市,對於很多人來說,如果從ROI 角度考慮,做匿名短平快項目>踏踏實實做長期項目,那麼自然是RUG PULL 橫行, NFT 市場烏煙瘴氣;但如果做匿名短平快項目的ROI <踏踏實實做長期項目的ROI,比如, RUG PULL 以及Soft Rug 的經歷會作為一種社會聲譽影響因子,影響一個人的現實生活和數字生活,那麼我們自然能夠看到更多解決真實問題或者服務於特定人群的優質NFT 項目。
對此,我認為是非常有可能出現的,而一個NFT 項目的數量,也不再需要局限於10K、20K、30K 這樣的限制,質量也無須單純從地板價和交易量以及市值等方面考慮,而是擁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大的發展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看到的一個 Web3 項目Poop 很有意思,或許未來NFT 市場中這也是一個方向,也可以和RWA 概念相結合,捆綁銷售部分現實世界資產與債權。
Poop 要做的,就是為0 流動性資產提供一個鏈上回收場所,服務於Defi 代幣轉換,允許所有「Shitcoin」通過其回收系統實現「回收」,並獲得$POOP 代幣的返還,以將這些資產剩餘的殘存價值變現。
雖然本質上還是一個將垃圾資產重新組合的「次貸旁氏」玩法,但如果可以和更多的生態建立聯繫,那麼也可以成為Web3 生態中的一個價值捕獲環節, NFT 在其中也可以起到一定作用或者權益證明等。
六、爭議話題: NFT 流動性危機是否真實存在?

現在的NFT 行業,除了很多人認為仍然擁有未知可能性的NFT 交易市場以外, NFTFi 也是一個重要賽道,很多知名投資機構都有下注,動輒數百萬美元乃至上千萬美元的融資金額。
但在我看來,(可能是一條暴論),現在這個階段,NFT 的流動性從來都不是問題,反而是區別於(相對)高流動性的FT 的優勢,也就是解決NFT 的流動性並不能讓更多的人了解NFT、使用NFT 以及成為NFT 的長期持有者或應用者,因為NFT 還是沒能和更加廣泛的場景應用相結合,而這,除了錢包等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完善以外,需要的是更多應用型案例的產生。
在這方面,很多Web3 項目都很有意思,非常值得NFT 項目借鑒,比如餐飲方面,立志打造「Web3 版大眾點評」並發行代幣$FLY 的BlackBird;通過NFT 承載酒飲兌換所屬權益並支持交易的BlockBar;通過與知名樂隊A7X(唱片銷售超過800 萬張)合作,探索為其NFT 粉絲社區提供token-gated 的優先購票權益的Ticketmaster 以及探索NFT 票務的@nft_tix 等等。
問題的重點在於, Web3 Mass Adoption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就像人沒有辦法一口吃成個胖子或者一下成為個瘦子一樣,最開始的目標其實應該做一個「圈層化產品或者社區」,先打透一個點或者一個人群,然後才有更大的可能性。
除此以外,我個人對ERC-3525 背後的Solv Protocol 的均質化流通問題解決方案很感興趣,如果能夠達到理想狀態中的NFT 與FT、NFT 與NFT 的錨定交換,那麼NFT 在遊戲、社交、工作、金融等方面的應用場景將得到進一步的拓展。
七、NFT 玩家:每一次交易都是為觀點下注
最後的最後,想和大家分享一個我最近的感悟或者說觀點,那就是每一位NFT 玩家的每一次交易,無論買入還是賣出,無論是賣飛還是割肉,無論是加倉還是清倉,某種程度上來說,都是在為自己的觀點下注—— 不僅僅是投資觀點,也包括價值觀點、金錢觀點以及人生觀點。
你喜歡冒險,那麼可能就會選擇那些敢於嘗試、不斷試錯的NFT 項目;你偏愛守成,那麼可能選擇那些行事穩妥、步步為營的NFT 項目就更適合你;你喜歡與聲名狼藉的騙子為伍,那麼自然而然就要承擔與此相對應的RUG 或者SOFT RUG 的風險;你喜歡與安心做事的創業者相伴,那麼理所應當就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抗風險能力,給他更長的時間去發展。
當然,也或許,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 NFT 甚至Web3 還將是「一小撮人的遊戲」,那麼我們能做的也就是在有限的項目中選擇是Take profits 亦或者Grow up together。
但,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在NFT 這個行業,過程即結果,結果即過程—— 你在這個過程當中的每一次選擇,決定了你的階段性結果;同時,階段性結果也將作為你在NFT 行業中的過程,最終影響你之後的每一次選擇。
在這個速衰速朽的行業,我們每個人都有2 個角色—— 我們既是故事親歷者,也是故事書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