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即將到來的 Web3.0 社交

Web3.0社交究竟會是什麼樣子?讓我們一起討論下

web3.0

原文標題:《Web3.0社交即將到來》
原文作者:牛角,程序員的牛角尖

1. 什麼是 Web3.0?

在聊 Web3.0 社交以前首先要先達成一個共識就是什麼是 Web3.0?

前段時間的這張對比圖,把 Web3.0 的核心特點解釋的比較清楚了:就是去中心化。

準確點說,上面這個圖代表的是賬號登錄方式從 Web1.0 到 3.0 的變化,Web3.0 應用通過零知識證明,僅需使用錢包私鑰對一個字符串進行簽名就能證明我是這個地址的擁有者。不再需要每個應用都進行繁瑣的註冊、設置密碼、登錄驗證等過程。賬號登錄的去中心化,代表我的帳號訊息不再屬於某些公司,而只屬於我。

除了帳號登錄外,Web3.0 上更酷的事是越來越多的資產開始去中心化,尤其是 NFT 最近一年尤其瘋狂,網路大廠,傳統企業以及海內外各路明星都參與其中。資產的去中心化給很多行業都會帶來巨大的變化,目前結合比較深的是金融,遊戲,藝術行業等等。可以說目前整個 Web3.0 行業都是圍繞著資產來進行。相信未來幾十年也會是如此,這裡不過多贅述。

所以

2. Web3.0 的社交會是什麼樣子?

要講 Web3.0 + 社交,還是要再聊下當前社交的痛點:從 QQ 空間,人人網到微博,微信,Twitter。我們每經歷一次社交產品的迭代都會損失很多我們昔日的好友聯繫和那些年的美好回憶。歸根結底導致這種問題的原因是我們的數據和訊息隨著產品下線消失了。所以 Web3.0 社交要解決的問題其實也是數據和訊息所有權的問題,也就是去中心化(扣題了)。

這樣一來再結合下區塊鏈技術 Web3.0 的社交雛形就很清晰了:它是一個個人訊息和好友關係甚至是部分大內容都存在去中心化帳本中的一個社交產品,基於 Web3.0 的應用可以毫不費力獲取到這些訊息。

舉例:你可以魔獸世界裡看到你微信上的好友,也可以知道周杰倫最近買了誰的音樂NFT,像電影《一級玩家》中,男主角與他們的小伙伴們可以在不同的場景中都保持好友關係。所以 Web3.0 社交也會是未來元宇宙中的社交,也許你會覺得這些信息這樣公開完全沒有隱私可言?

Web3.0 也可以非常好的解決,就是多帳號,不同的賬號可以有不同的圈子和身份。這在Web2.0 時代是非常痛苦的,可能需要多個手機號郵箱的退出重新登錄操作,但在 Web3.0 切換身份只是點兩下小狐狸的事情。

至此,Web3.0 的社交產品其實已經講好了。

下面是更深入的一些內容,包括現有一些 Web3 社交產品的對比和我對於未來 Web3 社交更細節的一些預測。

3. 現有 Web3.0 社交產品簡單對比

上面 Web3.0 社交要做的事已經討論完畢,剩下要解決的其實就是這些數據怎麼存和存在哪裡了,我們先把這些數據分成 3 類:個人訊息(Profile),好友關係(Network) 以及 內容(Content)。看下這些產品都是怎麼做的

A. 個人訊息:主要包括頭像暱稱等相關訊息,目前ENS,DAS,5Degrees,RSS,Debank 等社交產品都有包含。

產品形式上來看 ENS,DAS,Lens,RSS 和 Debank 的 ID 是全網唯一與地址進行關聯,類似域名的形式。5Degrees 更像是給地址設置暱稱隨時可以修改。 

存儲方式上,ENS 是在以太坊鏈上,DAS 基於 CKB 鏈,Lens 在多邊形,RSS 和 Debank 目前是比較中心化的方式,但預期未來會有自己的公鏈/側鏈,5Degrees 則是多鏈。不管怎樣我覺得大家的思路都是會選擇鏈上,因為這部分數據不會很大。

B. 好友關係:目前有 5Degrees,RSS3,Lens,Debank,Cyberconnect,monaco 等,其中目前只有 5Degrees 和 Lens 是完全鏈上,Lens 整體的設計是相對靈活可以升級選擇不同的follow 邏輯,5Degrees 比較簡單,通過 ERC1155 協議,follow 一個地址就相當於 mint 一個以這個地址為 ID 的 Token。只需要索引用戶持有 5Degrees 合約下哪些 ID 的 NFT 就相當於 follow 了哪些人。

C. 內容方面還可以分成幾部分:一部分是用戶在鏈上的行為產生的鏈上內容,一部分是存儲在 IPFS上的比如 Mirror 的文章內容,還有一部分就是通過連接現有社交產品,聚合 Web2.0 的內容等。這部分 RSS3 更注重整合各個來源的信息,Lens 通過 NFT 在鏈上進行關聯,monaco 可能跟 Web2.0 產品更像,只是通過地址登錄添加了些 NFT 的內容。

當然 Web3.0 的社交產品遠不止這些,只是我有用到這些。每個產品的方向,實現方式和關注點都不太相同,但大家的目標都是一致的。

4. 一些關於社交的腦洞小預測

1. 由於數據的開放性,可能不會出現像微信,Facebook,Twitter 這種社交類巨頭產品,但可能會有一個廣泛採納的協議出來。

2. 社交行為和內容會更加分散,也會更加集中。小產品可以很方便的在產品中加入社交元素,同時聚合產品也可以收集到非常多來源的信息。

3. 大數據更懂你了!那個時候相親,求職估計會很方便吧。

加密貨幣屬於高風險投資,本網站內容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與責任。

掌握虛擬貨幣、區塊鏈大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