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場銷售選定 Monad,計劃未來每月舉辦一次代幣銷售。
11 月 10 日,Coinbase 宣布上線一套端對端代幣銷售平台,試圖在專案一級發行環節樹立一套更永續、更透明的新標準。圍繞著這個平台,Coinbase 一方面為專案方提供面向全球零售用戶的分發與流動性方案,另一方面也讓一般用戶,尤其是美國投資者,在多年後再次獲得公開打新的廣泛參與機會。根據官方揭露,首場代幣銷售將於 11 月 17 日至 22 日進行,為期一週的申購窗口已確定。
Coinbase 此番推出的代幣銷售平台,並非憑空而來,應是沿著今年 10 月 21 日完成的併購向前延伸,彼時 Coinbase 以約 3.75 億美元的現金與股票收購了由加密圈知名人士 Cobie 創辦的鏈上私募投資平台 Echo。在確認收購後,Cobie 發推文表示 Echo 仍將作為一個獨立平台,保留現有品牌繼續運營,但會將 Echo 旗下託管式公開發售工具 Sonar 的公開售賣產品整合到 Coinbase 中,並且可能會在 Coinbase 內部推出新的方式。
在 Coinbase 官方表述中,新平台首先要解決的是許多專案在發行階段往往代幣到不了真正的用戶手中的問題,隨後又難以在二級市場建立足夠深度的流動性。 Coinbase 希望透過統一的銷售流程、透明的規則設計和嚴格的資訊揭露,在真實用戶分發與交易所流動性之間搭建一條更清晰的路徑。
新手閱讀:《 Coinbase 台灣用戶如何申請?如何參與打新? 》
從規則層面向真實使用者傾斜
在具體機制上,Coinbase 這次並未沿用傳統先到先得或單純抽籤的邏輯,而是設計了一套以請求視窗(request window)和演算法分配為核心的流程。
首先,每一場代幣銷售都會開放一個有限時間的請求窗口,官方給出的典型範例是一周。使用者無需在秒殺式的搶購中拼網速、拼機器人,而是在整個窗口期內任意時間提交自己希望申購的數量。視窗關閉後,平台再由演算法統一計算並確定各帳戶的最終獲配額額度。
其次,在分配邏輯上,Coinbase 明確採用從下往上填充(filling up from the bottom)的演算法思路,即優先滿足申購額度較小的用戶請求,隨後再逐步向更大額度的請求填充,直至售罄。這項設計意在限制大額申購帳戶對供應的過度集中,提升代幣在更廣泛用戶之間的分佈程度,從源頭改善少數大戶吃掉大部分份額的典型打新問題。
更具針對性的是,Coinbase 在規則中引入了對短線拋售的行為約束。平台明確提示,若用戶在新幣上線後短期內(例如 30 天內)迅速賣出,本人後續參與後續代幣銷售時的獲配優先順序可能會受到影響。這意味著,平台會在一定程度上把配售資源優先向真正看好項目、願意中期持有和使用代幣的參與者傾斜,從而弱化純打新套利的佔比,強化所謂真用戶的權重。
對一般使用者而言,這一整套設計有幾個直覺變化。申購不再需要卡時間拼機器,獲配結果不再完全由手速或抽籤決定,而是由窗口內的整體參與情況和算法的分佈邏輯共同決定;同時,頻繁在短期內賣出打新代幣的行為將有可能降低自己在下一輪公募中的排隊位置。
對發行方設定更高門檻
如果上述機制比較是對使用者側的規則最佳化,那麼在專案方側,Coinbase 則透過揭露與鎖定條款來設定更高門檻。
一方面,發行方必須向用戶提供一整套關鍵披露訊息,包括專案概況、代幣經濟模型、團隊背景以及相關風險說明等。對於參與者來說,這意味著在提交申購請求之前,可以在同一平台上獲得相對完整的項目信息,而不是在社交媒體和各類三方渠道中自行拼圖。
另一方面,Coinbase 對發行方及其關聯方在二級市場的行為進行了嚴格約束。根據規則,在代幣透過平台完成公開銷售後的六個月內,發行方及其關聯方不得透過場外(OTC)或二級市場拋售相關代幣;若確有銷售安排,則需要事先經 Coinbase 審批、進行公開揭露,並設定鎖定結構,使得相關代幣只能在六個月之後才可實際解鎖交割。此類條款的目標,是在專案初期價格發現階段減少資訊嚴重不對稱下的暗中出貨,提高整體發行結構的可預期性。
在費用結構上,Coinbase 對用戶端不收取參與代幣銷售的手續費。費用由專案方承擔,平台按照發行方透過銷售募集到的 USDC 金額收取一定比例作為服務費,這一費用僅針對代幣銷售環節,官方同時強調不會收取額外的上幣費用。這使得專案在成本結構上更為清晰,發行與上市環節也被拆分得更透明。
值得注意的是,透過該平台完成發行的資產,將納入 Coinbase 的 listings roadmap。換言之,一旦專案進入 token sales 階段,就天然與 Coinbase 的後續上幣規劃掛鉤,市場普遍會將其視為有明確上市路徑的資產,雖然最終的具體上線時間和交易對安排仍將取決於後續流程。
全球覆蓋與美國散戶回歸
在地理覆蓋方面,Coinbase 表示,新平台在上線之初即面向全球大部分地區開放零售參與,並計劃在未來進一步擴展支援範圍。更具象徵意義的是,這將成為自 2018 年以來,美國普通投資者首次可以在合規框架下廣泛參與公開代幣銷售的場景之一。先前,在 ICO 熱潮退潮及監管趨嚴背景下,美國散戶長期被排除在大多數公募之外,而更依賴二級市場事後接盤。
此次平台的規則體系,將美國用戶重新納入發行階段的參與者之列,同時又疊加了較為嚴格的信息披露要求、發行方鎖定義務以及對短線行為的約束,從結構上嘗試在投資者可參與和投資者保護之間尋找平衡。對於習慣僅在上市後透過二級市場交易新資產的美國用戶而言,這無疑是參與路徑上的重要拓展。
從參與體驗上看,用戶需要完成 Coinbase 帳戶的註冊、KYC 驗證並滿足所在地合規要求,隨後方可在請求視窗內提交 USDC 計價的認購請求;視窗結束後,平台將根據演算法返回最終配售結果,並在代幣上線後自動將獲配的份額記入帳戶。整個流程與傳統 IPO 申購有某種相似之處,但又透過自下而上填充等機制引入了更明顯的零售友善傾向。相關媒體也提到,平台後續計畫加入限價單和針對特定目標用戶群的更高配售功能,以進一步完善發行與交易之間的銜接。
首場銷售選定 Monad
根據 Coinbase 公佈的節奏規劃,新平台預計將保持每月約一場代幣銷售的頻率。相較於高密度的公募排期,這種控制節奏的做法意味著單一專案在上線期間能夠獲得平台與社區更多的資源傾斜和關注度,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進入門檻。
首場代幣銷售已定檔於 11 月 17 日至 22 日,為期一週的請求窗口將成為這套機制的首次完整演練。多家媒體通報稱,首個透過該平台進行公募的計畫將是公鏈創業計畫 Monad。
而根據 Monad 官方公佈的代幣經濟學,其代幣供應量 1000 億枚,其中 7.5% 的代幣將以 25 億美元的全稀釋估值(FDV)進行出售,並有 3% 的代幣透過空投分配。剩餘生態發展佔 38.5%;團隊佔 27.0%;投資人佔 19.7%;Category Labs 金庫佔 4.0%。

Monad 代幣公售時間為 2025 年 11 月 17 日 22:00 至 11 月 23 日 10:00,本次公售將發售最多 75 億枚 MON(佔初始供應量 7.5%),單價 0.025 美元 / 枚。參與門檻為最低申購 100 美元,最高申購 10 萬美元(Coinbase One 會員可依平台條款享有更高額度)。
總的來看,在生態層面,考慮到 Coinbase 近年來對 Base 的強力投入,可以合理預期二者未來會產生更多協同:一方面,合規公募入口天然利於在 Base 上進行更透明的用戶引導與資產分發;另一方面,Base 原生的優質項目也更容易被導流至 Sonar/Coinbase 的公募與後續上市路徑。不過這仍屬於策略層面的前瞻性研判,官方並未宣布強制綁定或唯一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