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s Protocol|對標 CyberConnect AAVE 團隊打造的 Web3 社交基礎設施,可早期交互

原文作者:鑽石手|DiamondHands

我們在數字世界裡,與他人產生聯繫的方式主要通過社交媒體來實現。

比如在社媒上關注、點贊、交友或者轉發等各種行為等,最終會形成一個社交圖譜,展示著你、他人和組織之間的互相聯繫。但其中有一個問題似乎被忽略了:這個社交圖譜其實並不屬於你。

在 Web2 的世界裡,不同的社交 APP 都有屬於自己的服務器和數據庫,你的社交圖譜實際上一種商業數據,是歸這些 APP 所有的,你自己無法帶走。而當我們談論 Web3,一個重要的話題就是我們對數據的掌控權。

同樣社交關係也是一種資訊,它們是否可以完全屬於自己,而非掌控在部分社交軟件的公司手裡?目前已經有一些 Web3 項目已經開始做了,試圖將用戶的數據、內容和社交關係歸還給用戶自己,比如 cyberconnect,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項目 Lens  Protocol 也是其中之一。

它由知名的借貸協議 AAVE 的創始人進行開發,之前一直在默默 Build,近期放出了產品的早期框架並鼓勵用戶參與交互。雖然目前沒有發佈通證,但早期的參與之後也有獲取空投和其他福利的可能,且產品本身的去中心化設計也值得關注和研究。

Lens 是什麼|社交基礎設施,社交 NFT 化和功能模塊化

在瞭解 Lens 具體要做什麼之前,有必要提出目前 Web2 社交圖譜的一些問題:

  • 數據孤立且不可帶走:每一個社交 APP 都只保留著關於你在這個 APP 上對應的社交圖譜,彼此不共享,不公開,實際上你的社交關係被切分成了一個個碎片化的孤島。
  • 壟斷效應:由於社交圖譜的強大網絡效應,會導致某個社交軟件用的人越多體驗越好。如果已有社交軟件建立了優勢,那麼相同類型的社交軟件想要競爭會變得非常困難,即使後來者有更好的體驗和創新。
  • 利用數據價值的商業模式:Web2 的社媒主要通過廣告賺錢,而根基就是基於大量用戶的數據挖掘,從而進行精准推薦和營銷。這種商業模式雖然成熟,但也許會限制應用的開發者將主要精力投向怎麼更好的獲取數據, 而不是怎麼更好的提升體驗。

瞭解 Web2 的這些問題之後,Lens 要做的事情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實際上 Lens 是一個基於 Polygon 網絡的底層協議,主要面向社交領域。任何開發者都可以基於該協議來建立應用,讓用戶擁有屬於自己並且開放的社交圖譜。

而基於 Lens,社交媒體是天然具有 Web3 屬性的,也就意味著用戶的社交內容、社交行為和社交關係會變得去中心化,以實現如下好處:

  • 數據聯通且可移植:通過區塊鏈技術,把社交圖譜交還給用戶,使得用戶不受限於某個平台和 APP,社交關係在 A 處使用,也可以在 B 處使用。
  • 減少新應用的壟斷壁壘:如果社交網絡和數據屬於用戶,並且成為一種可以調用的基礎設施,那麼應用的開發者就不用想方設法的去創造網絡效應(拉人頭、搶用戶、邀請等等),以應對其他巨頭的壟斷效應,而是把精力放在開發更好的功能上。
  • 新的商業模式建立:基於用戶數據的廣告是一種商業模式,但並不是全部。例如用戶在社媒發佈 NFT 後的交易版稅,應用開發者也可以抽成等。

下面我們從 Lens 目前公開的功能上,來看看它是如何具體實現上面的事情的。

個人資料 NFT 化:去中心化社交的根基

任何的社交媒體軟件都會有個人資料頁,Lens 協議雖然不是一個具體的應用,但作為底層基礎設施,卻提供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功能:NFT 形式的個人資料頁面。

簡單來說,使用 Lens 協議,用戶可以創建一個 NFT 個人資料,以後任何基於 Lens 開發的應用,都可以直接來調用這個個人資料裡的內容,來完成註冊、認證和其他的一些功能。而不像 Web2 世界裡,微博和知乎掌管著你的兩個不同的個人資料頁。

同時,個人資料 NFT 化也意味著,這份資料屬於用戶自己,通過與錢包關聯,相當於一個能訪問任何應用的通行證,唯一的標識了你的身份,因此這也是 Lens 去中心化社交的基礎和起點。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 Lens 並沒有完全對外開放,因此個人資料的 NFT Mint 是有條件的,前期參加了 Lens 公開信簽署活動的錢包地址才有機會 Mint 自己的個人資料頁。不過後續這個 NFT 的條件會逐步放開,後文中我們也會講獲取 NFT 的機會和活動,在此還是先講解功能。

用戶可以在 https://claim.lens.xyz/ 上檢查自己是否有 Mint 資格,順利的話會生成一個個人資料 NFT,如下圖所示:

此時用戶的錢包裡就擁有了該 NFT,且用戶可以編輯個人資料。

以上圖片來源於推特用戶:@鏈上達人

同時,基於個人資料是 NFT 的屬性,這也就意味著:

  • 擁有 NFT 就完全擁有了對個人資料的控制權(編輯、修改和轉讓);
  • 基於 NFT 的所有社交行為都是鏈上行為;
  • 社交行為會被記錄到個人資料頁中。

如下圖所示的是一個基於 Lens 構建的應用,名叫 Lenster。該應用就利用了個人資料頁 NFT 的功能,我們可以看到除了用戶名和關注量外,還可以關聯推特、發佈內容、評論、轉發、生成其他 NFT 作品等,這些社交行為都會被 1 個個人資料頁所承載。

而用戶在 Lens 協議上的各種社交行為也都是自己控制、透明且可查的,其他用戶和應用能知道你在 Web3 世界裡所留下的足跡(但也可以設置主頁不可訪問),最終會形成一個屬於自己的 Web3 社交圖譜,只要自己擁有這個個人資料 NFT,其他任何的應用和個人都無法把屬於你自己的社交圖譜奪走或者刪除,從而做到了「讓用戶自己掌控數據和社交關係」。

社交行為模塊化:為各類 Dapp 提供社交組件(Social Lego)

在 Lens 上有了屬於自己的個人主頁後,下一步就是產生社交行為,與其他人建立聯繫。

而建立聯繫的方式,大體上可以分為關係、內容、變現和治理 4 個大模塊:

  • 關係:關注他人;
  • 內容:自己發佈內容、評論別人的內容、轉發別人的內容;
  • 變現:發佈內容的 NFT 化,他人可以購買並收藏;
  • 治理:與他人或組織建立關係後,形成的 DAO 或者團體進行投票等功能。

以上模塊實際上是對 Web3 社交的一種構想和抽象,用戶在 Web3 中的社交行為可以有很多種,但最後歸根結底還是可以分成上述的幾個模塊。也就是說,Lens 協議在技術上提供了這幾個模塊功能,其他的 Dapp 怎麼用,用其中的幾個,什麼時候用,都由應用自己說了算。

這非常類似於樂高積木,通過合適的組件,搭建需要的社交場景。

下面我們逐個看一下三大模塊中的細節,同時也建議擁有 Lens NFT 的用戶對每一個模塊進行交互,在熟悉 Lens 的同時,也許日後會有更多的福利和空投獎勵。

1. 關注模塊(Follow):

與熟悉的社交 APP 關注功能相同,用戶和應用可以使用 Lens 的 Follow 模塊,來關注一個賬號。但不同的是,用戶一旦發生了 Follow 的行為,實際上是一次鏈上的交互。

以基於 Lens 協議開發的應用 Lens Frens 為例,訪問 https://www.lensfrens.xyz/ 可以看到這是一款基於你在 Web3 世界中的足跡而生成的推薦關注列表,其中列出了許多擁有 Lens 個人主頁 NFT 的帳戶。

在筆者撰文前,曾經用相同的錢包地址訪問過 Opensea,而在 Lens Frens 中系統向我們推薦了 Opensea 的 Lens 帳號。當我們點擊關注按鈕時,會看到這次操作實際上拉起了錢包,並請求籤名。也就是說,用戶前台呈現的“關注行為”,在後台實際上是一次鏈上交互。而且一旦簽名成功,系統會在我們的錢包內生成一個關注 Opensea 的 NFT。

注意,這個 NFT 並不是什麼具有炒作價值的頭像類 NFT,而是鏈上的一種唯一映射關係:它代表了一種憑證,即你這個唯一帳戶,關注了 Opensea。這件事是具有獨一無二的性質。

隨後我們可以在 Polyscan 上查到這筆交易,一旦交易完成即意味著“關注”關係的確認。

同時這也代表著一種天然 Web3 化的性質:關注行為是屬於自己的,什麼時候關注,取消關注,都一清二楚。後面的事情大家也都能想到,如果 Opensea 宣佈在 Lens 上關注過它帳號的人能獲得一些獎勵,那麼直接檢查這個鏈上交互的關注行為就行了,一切都透明且有跡可循。

2. 內容發佈、評論和鏡像模塊(Publication / Comment / Mirror)

以 Lens 的另外一個應用 Lenster(lenster.xyz)為例,它看上去像是一個去中心化的推特。在 Lens 的個人主頁中,我們可以看到用戶發佈的內容,實際上這個發佈也是一種鏈上交互行為。

在 Polygon 鏈上指向了 “XX 地址在 XX 時間發佈了內容” 這條記錄,而發佈的內容本身,可以是文字或者影片等,會形成一條 URL 連結,指向實際存儲內容的位置,可以是 IPFS、Arweave 或者中心化的雲服務器等。

自然的,用戶也可以對發佈的內容進行評論和轉貼,而兩者分別用到了Lens的評論和鏡子模塊,前者意味著用戶的評論也是鏈上行為,即鏈上記錄了評論的產生,評論內容保存在別處,後者意味著轉了別人的帖子,形成一種對原帖的映射關係,同樣記錄在鏈上。

那麼對於一個Dapp來說,它可以輕鬆的調用Lens提供的發佈、評論和轉貼的模塊,來打造自己的社交應用。

3. 收藏模塊(Collect)

還記得第一條推特被做成 NFT 拍出天價的新聞嗎?
要做 NFT 拍賣這事,推特自己無法實現這種功能,需要先把推特的內容做成 NFT 才行。

但在天然 Web3 化的 Lens 協議中,情況完全不同。協議支持創作者發佈的內容直接 Mint NFT,而其他用戶可以選擇對其進行購買並收藏。對於用戶來說,這是一種新的內容交互方式和自我表達的方式,而對創作者來說,他們也可以對發佈的內容設置收藏規則,如對內容進行定價,需要付費才能收藏等,也為新的創作者經濟打開了想象空間。

同樣以 Lenster 應用中發佈的內容為例,可以看到下圖中的這條內容是可以免費收藏成 NFT 的。

4. 治理模塊

還記得剛才提到,關注某人後會生成一個關注 NFT 嗎?實際上這個概念更像一個社群的 NFT PASS,即代表了你擁有某種權利。

例如在 Lenster 應用的社區功能里,用戶可以選擇關注並進入某個社區,同樣社區也會分發 NFT 給用戶。持有 NFT 者不光能進入社區,同時也可以內置投票等功能,相當於 Lens 通過關注 NFT,內置了治理模塊,而不用社區麻煩的跑到別的 DAO 管理應用中,專門對 DAO 進行管理。

總結:資料 NFT 化 + 組件模塊化 = 原生 Web3 社交網

總體來看,Lens 像是一種新型社交網絡的搭建實驗,破除傳統 Web2 社交中數據封閉和壟斷的環節,讓不同的社交行為變得可組合,且社交資料完全屬於自己。

任何應用程式都可以利用相同的社交圖譜,就像 Lenster 和 Lens Frens 一樣。應用程式可以使用可組合模塊來創建新的在線交互方式。用戶可以根據其功能而不是內容和連接靈活地選擇他們想要使用的應用程式。

也就像 Lens 官方的這張圖所表述的,Lens 只是提供了根,但根本身是天然去中心化的,因此上面枝葉中搭建的各種應用也是原生 Web3 的,用戶掌控自己的內容和關係。

Lens 的參與機會|通證未出,但已有 NFT 參與交互機會

Lens 目前還沒有發佈任何通證,因此其經濟模型和通證釋放週期等內容我們在此並不做討論。

但由於項目早期放出了個人資料 NFT 的 Mint,大家都在積極參與 Mint 和產品流程的交互,以期獲得後續的空投和其他獎勵,我們在此著重介紹目前可以獲取 NFT 進行交互的機會。

直接在 Opensea 上購入個人資料 NFT

前期參與過 Lens 活動的用戶獲得的部分 NFT 目前在 Opensea 上有上架,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購買一個 NFT 到錢包參與 Lens 產品功能的交互,目前地板價不高。

但由於個人資料 NFT 並無稀缺性,後續 Lens 肯定會辦更多的活動放開 NFT 的 Mint 權,因此這種購買實際上並不是最推薦的辦法,如果你著急體驗或者其他一些原因,可以嘗試購買。

持有其他合作項目的 NFT

除了 Lens 官方外,目前有一些 NFT 項目在與 Lens 合作,持有項目 NFT 的玩家將獲得 Lens NFT 的 Mint 權限。如下方的 Sheet Fighter 就是其中之一,用戶持有該項目的 NFT 將會在接下來的幾個星期內獲得 Lens NFT 的 Mint 權限。

官方的 NFT Drop 活動

6 月 9-11 日正值 Consensus 2022 大會,Lens 也會在大會上進行演講和宣傳。同時為了配合造勢,Lens 將在 9-11 日的北美東部時間下午 1 點(國內凌晨 1 點)放出 3 波 NFT 空投,感興趣的用戶需要密切關注官方的推特或者 Lenster 上的資訊。

我們需要提醒的是,目前擁有個人資料 NFT 在 Lens 上做交互,獎勵和結果都是未知數,官方也沒有放出任何消息提示早期參與的用戶能夠獲得何種獎勵,因此建議量力而行,以平和的心態來對待這個 NFT。

Lenster 的 Gitcoin 捐贈

前文介紹的基於 Lens 協議的社交應用 Lenster,目前也在 Gitcoin 發起了捐贈活動,用戶可以對 Lenster 項目進行捐款,額度最低低至 1 美金左右。雖然 Lenster 目前沒有明牌提示捐款後會有什麼好處和福利。

但根據過往項目的一些經驗,往往項目會對之前參與過 Gitcoin 捐贈的用戶進行回饋,如後續的空投等,因此參與 Lenster 的捐贈目前看也是一種搏獎勵預期的選擇。

參與連結

Lens 的資方和團隊|由知名借貸協議 AAVE 團隊打造,圈內經驗豐富

Lens 協議由知名的 DeFi 借貸協議 AAVE 的團隊打造,算的上是圈內老團隊的新項目。雖然 Lens 暫時沒有公開自己的融資情況,但是其背後的 AAVE 之前已經得到了資方青睞。

AAVE 早在 2020 年就已經主網上線,當時得到了三箭資本、Framework Ventures 和 Parafi Capital 的 300 萬美元投資,隨後也得到了更多的資助。有了 AAVE 的成功經驗,在團隊保持連續的情況下,Lens 後續獲得融資的預期也相對較高。

此外,AAVE 團隊及其創始人目前都在力推 Lens 協議,在 AAVE 的 LinkedIn 頁面可以看到,公司已經對 Lens 主網上線進行了官方推薦,而創始人 StaniKulechov 直接將推特的名字改為了 Lens 後綴。

雖然 AAVE 團隊並不是乾社交起家,但對於去中心化、Web3 以及通證的設計,團隊在 DeFi 領域也積累了成熟的經驗,這種圈內人的理解和判斷,對於打磨 Lens 協議的產品體驗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

潛力和風險

綜合來看,Lens 協議作為一個去中心化的社交基礎設施,提供模塊化的社交功能,目前看更像一個對於傳統社交網絡在信息歸屬、組織和呈現邏輯上的創新實驗,其潛力和風險都非常明顯:

潛力:

+ 作為基礎設施,具備強大吸引力,生態發展增速明顯

Lens 的作用更像一個開放的操場,即提供一塊草坪,上面是開展何種體育項目由應用自己決定。而 Lens 的底層天然集成了 NFT、鏈上證明和社交模組,這對於 DApp 開發來說具有天然的吸引力,而目前在產品僅為 Beta 版本的情況下,應用的數量達到了 50 個以上;同時基於空投預期和市場熱度,用戶快速進入進行交互,Opensea 上的個人資料 NFT 已經達到了 2 萬 7 千個。隨著後續市場營銷的開展,Lens 的熱度和吸引力是可以預見的。

+ 對 Dapp 的開發者來說非常友好

開發者僅需調用 Lens 提供的接口,並選取其中的社交模塊即可搭建應用;同時由於用戶的社交關係掌控在自己的個人資料 NFT 中,創業者不必考慮更多的考慮如何拉人頭增加網絡效應,有利於專注打造更具吸引力的功能。因此 Lens 做到了把「複雜留給自己,簡單留給別人」。

風險:

–  多鏈環境下的遷移問題

Lens 基於 Polygon 打造,而這也就意味著基於 Lens 開發的應用大多數都需要選擇 Polygon 網絡。而某些應用如果基於其他鏈開發,或者並不想選擇 Polygon,那麼如何進行遷移是一個技術問題,更是一個生態站隊的問題。後續 Lens 是否支持多鏈遷移,可能會成為生態能否繼續擴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 性能和費用的問題

Polygon 確實手續費用和性能相對於以太坊 L1 來說好了不少,但面對社交場景,用戶的發帖、轉貼和評論明顯是更為高頻和隨機的動作,如果 Lens 真的聚集了大量用戶使用,Polygon 自身的性能是否能夠支撐是一個問題,此外如果每一次發帖和評論都需要收一次 Gas 費,這對於用戶的直覺還是習慣都是違背的。

– 原 Web2 社交網路強大的粘性

短期看,Lens 雖然有一定創新,但在社交功能上與 Twitter 和 IG 等並無太大區別。用戶既有的習慣和黏性在一段時間內仍無法破除,Lens 的敘事在加密圈內具備創新性,但想要出圈與 Web2 巨頭搶用戶,仍是一個需要大量時間和用戶教育的過程。正如網景前 CEOJim Barksdale 所說,「如果我們有數據,就讓數據來發聲」。

當社交內容和關係都歸屬於自己時,我們也許能夠看到創新應用和新的商業模式的出現。

雖然顛覆現有社交模式還比較困難,但創新預期所帶來的敘事和產品體驗的逐漸變化,會是時代賦予個人參與者的機會。



钻石手DiamondHands TwitterYouTubeTelegram


— 精選交易所文章 —

交易所特色優惠
Max可以使用銀行台幣出入金6 個月內 20% 手續費折扣,質押平台幣 MAX 最高可享 60% 折扣
Binance全球最大交易所,幣種與理財產品齊全終生 20% 手續費折扣
Bybit豐富的衍生品交易註冊即可領取 $20 體驗金。
另外,外加一張獎勵卡 價值最高 $1,000!
Kucoin較多新上線的潛力新幣種終生 20% 手續費折扣

更多交易所資料:加密貨幣新手入門大百科

加密貨幣屬於高風險投資,本網站內容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與責任。

掌握虛擬貨幣、區塊鏈大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