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白夜 | 編輯:黑土 | 出品:碳鏈價值(ID:cc-value)
Avax
未來區塊鏈之間一定會通過互操作形式連接在一起,不僅僅是讓一條鏈上的資產轉移到另一條區塊鏈上,而是要構建一條數據、應用、服務、以及底層協議的通路,從這個角度來看,Avalanche 更像是為區塊鏈實現可操作性提供了一個完美入口,而當大門打開之後,我們肯定會看到一個充滿星辰大海的新世界。
不知不覺,2021 年已過去近四分之一。
總體來看,整個加密貨幣行業正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我們看到——
- 比特幣價格首次擊穿 6 萬美元,創下歷史新高;
- 以太坊 2.0 正式上線信標鏈,更新升級工作有條不紊地推進;
- 美國財政部首次允許國內的銀行和聯邦儲蓄協會可使用公鏈和穩定幣進行結算,甚至能直接使用公鏈來驗證、存儲、記錄和結算支付交易;
- DeFi 市場持續穩定發展,總鎖倉量已超過 650 億美元;
- NFT 熱潮引發巨大關注,拍賣紀錄被一次又一次刷新,NFT 代幣總市值也正在近100億美元
從「帳面數字」上看,加密貨幣市場似乎發展的還算不錯,但實際上,在區塊鏈基礎設施方面其實並未跟上行業快速增長的步伐。就拿以太坊來說,區塊大小限制、高昂的 gas 費、緩慢的確認速度、以及網路帶寬已經損害到一些項目在以太坊上的發展。在 2020 年夏季的 DeFi 熱潮裡,令人咋舌的礦工費司空見慣,巨鯨“壟斷”著 DeFi 大額交易攫取大量收益。不僅如此,鑄幣、NFT 購買等複雜的智能合約部署異常困難,有時甚至需要支付超出過去十倍之多的以太坊礦工費(或是等待數天時間)才能完成一筆交易,導致普通散戶根本無力承受小額交易成本。
不僅如此,就區塊鏈行業現狀而言,與早期不得不使用終端和基於文本工具的網路非常相似,如今區塊鏈因為缺少基礎設施導致許多應用無法被大規模用戶使用。即便選擇走多鏈共存路線,同樣很難承載如此之大的交易與生態應用,而多鏈操作的複雜度有時甚至令人厭煩,很容易導致用戶流失。舉個例子,對於那些剛剛入場的 DeFi “小白”用戶而言,他們必須先完成交易所 KYC,然後購買 ETH、安裝錢包、寫下助記詞,再去學習什麼是 gas、如何發送交易等等,而這還僅僅是在以太坊上操作,如果想要使用其他區塊鏈,就不得不重複所有步驟。
雖然許多人將希望寄託在以太坊 2.0 和二層解決方案上,但現實情況似乎總是“慢半拍”,以太坊 2.0全面升級可能需要數年時間(最近開發者社區更是為了 EIP-1559 吵得不可開交),不同二層解決方案在實現機制上千差萬別,實際應用(尤其是重資產類型的應用)對於資金安全的要求更苛刻,基本上很難成為一勞永逸的辦法。
毫不客氣地說,隨著加密行業迅猛發展和近期牛市行情,區塊鏈基礎設施僅靠以太坊“一枝獨秀”已經很難承擔重壓,這也刺激了一批公鏈項目“趁機”殺入這片紅海,尤其是像 BSC、Nervos、Tendermint、Avalanche 等公鏈,其中最值得關注的無疑是獲得 Andressen Horowitz(a16z)、Polychain Capital 等一眾知名風投支持的可互操作區塊鏈 Avalanche。
1. 從共識機制入手破解標準桎梏
加密行業一直在探索在不同的區塊鏈之間實現互通,但由於市場競爭過於激烈,許多公鏈經常會設置“圍欄”各自為戰,導致資產,dApp 產品以及用戶之間的相互作用變得越來來越困難。不僅如此,不同區塊鏈的標準也各不相同,想要在兩條或多條區塊鏈之間現實互操作幾乎不提可能,割裂性也變得越來越嚴重。
之所以標準不一,主要是因為不同區塊鏈選擇的共識機制存在差異,現階段,區塊鏈領域裡最主要的就是經典共識和中本聰共識,經典共識則可以高速,規模性以及節能為了嘗試融合共識機制,2018 年康奈爾大學教授 EminGünSirer,計算機學者 Kevin Sekniqi,Facebook Libra 協議的熱門資料一致第一作者 Ted Yin 創立了 Avalanche 雪崩協議,而 EminGünSirer 在協議建立過程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
EminGünSirer 是一名土耳其裔美國計算機科學家,他在普林斯頓大學獲得學位,並在華盛頓大學完成研究生學業,並於 2002 年獲得了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2003 年,EminGünSirer 發布了 Karma 實際上,EminGünSirer 是少數發現比特幣共識機制存在問題的加密專家,而他專門撰寫過以前的論文《多數》還不夠,比特幣的開採是脆弱的”(多數還不夠,比特幣採礦是脆弱的),其中包括了自私挖礦攻擊,並提出了比特幣擴容解決方案 Bitcoin-NG 和比特幣安全解決方案 Bitcoin Covenants — —所有這一切,都為 EminGünSirer 打造雪崩協議打下了佔有基礎。
作為一個基於隨機抽樣和亞預防方法的全新協議,雪崩協議實現了經典共識和中本聰共識合併,在驗證資訊的過程中不可行和全網中斷比對,只要隨機選擇 N 個節點中的多數人即可,然後整個網路的例程一直重複此過程。這種例程間的驗證形式,就像高山的雪球滾落一樣,會越滾而且越來越快,因此在去中心化網路的基礎之上預期規模性,安全性和高速性。
正是基於 Avalanche 的全新共識,Avalanche 雪崩協議(代幣為 AVAX)作為一個開源平台,是由 Avalanche 一致驅動的全新的公鏈。實際上,大約於比特幣,以太坊等其他公鏈,Avalanche 還能實現更高的性能,安全性和效率,我們在公認中再做一個比較:
Avalanche 能在大約一秒鐘內完成交易,每秒清算幾筆,這就是大批量的 P2P 支付和資產轉移成為現實。可以說,獨特的共識協議所帶來的網路高效以及創始人光鮮亮麗的背景和專業能力天然賦予了雪崩協議明星光環,更打破了標準桎梏,成為區塊鍊和加密貨幣行業關注的焦點。
2. 從互操作性入手破解鏈間桎梏
實際上,目前存在的很多加密資產並沒有高效的交易方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在不同的鏈上發送和接收加密資產,需要用戶使用多個錢包並了解兩個完全不同的區塊鏈,這對用戶來說可能不太友好。在不具備良善的互操作性的基礎下,區塊鏈世界就會丟失很多,更不要說實現鏈與鏈之間的價值無縫轉移了。
毫無疑問,互操作性可以讓區塊鏈變得更加有效和實用,以 Avalanche 為例,Avalanche 上的所有東西都可以被替代是它的一個片斷,多個是單個動態的驗證器,,它們共同的合作,就每個區塊鏈的狀態達成共識。每個鏈都是區塊的一部分,目前雪崩主網包含三個區塊鏈:
1,平台鏈(P-Chain):Avalanche 上的元數據鏈,協調驗證器,跟蹤活動子網,並允許創建新的子網,實現Avalanche支持的雪人共識協議。
2,交換鏈(X-Chain):Avalanche 上級的資產鏈,可以創建新的資產,在資產之間進行交換,以及跨接轉移,實現Avalanche一致協議。
3,合約鏈(C-Chain):Avalanche 上一級的智能合約鏈,可以創建任何兼容的以太坊的智能合約,同樣實現Avalanche支持的雪人共識協議。
這三個鏈結合在一起,支持各種區塊鏈元素自身組合和定制,可以使任何人部署適合自己的應用需求的“自定義”區塊鏈,將任意複雜的規則集的資產數字化,而這其實不正是互操作性的要義嗎?你會發現,不管是比特幣,以太坊,還是其他公鏈,互操作性本質其實都是一樣的,比特幣用戶可以待在比特幣區塊鏈上,以太坊用戶可以待在以太坊區塊鏈上,其他區塊鏈用戶分別待在各自的區塊鏈上,雪崩並不是要強制打通這些鏈,而是通過理解不同的區塊鏈後,將它們整合到子網,在這種情況下,以太坊用戶,比特幣用戶,以及其他任何一條區塊鏈用戶不需要做任何事情都能實現互操作。
最近就有一個互操作性的典型示例:今年二月,一群開發人員就在雪崩和以太坊區塊鏈之間形成了“生成機制”(橋接機制),允許 DeFi 用戶在這兩個生態系統之內間轉移資產,這意味著 Avalanche 成為了以太坊用戶的“交易處理替代平台”,他們可以利用時間更短,費用費用廉的 Avalanche 來處理交易,實現區塊鏈生態系統互補。鏈上的 DeFi 用戶來說,他們所有交易都能在自己熟悉的以太坊錢包上完成,無需考慮如何使用“替代機制”,使用體驗和原生以太坊應用其實是沒有任何區別的。
3. 總結
隨著新冠病毒疫情陰霾逐漸散去,人們對 2021 年充滿了更多希望和期待。對於公鏈項目而言,都希望能在可操作區塊鏈紅海中殺出一條血路,雖然公鏈領域競爭激烈,但 Avalanche 卻利用獨特的互操作性特徵找到了一種“共存之道”,他們並不想,也不會與以太坊或其他鏈為敵。一個可以輕鬆轉移資產的 ETH 主軸,更多地扮演了以太坊社區“好朋友”的角色-據悉,目前用戶已經從以太坊轉移了超過 10 億美元的資產到雪崩。
未來區塊鏈之間一定會通過互操作形式連接在一起,既讓一條鏈上的資產轉移到另一條區塊鏈上,又要堆疊一條數據,應用,服務,以及替代協議的通路,從這個角度來看,Avalanche 更像是為區塊鏈實現可操作性提供了一個完美入口,而當大門打開之後,我們肯定會看到一個充滿星辰大海的新世界。
Avalanche 台灣 Line 社群
Avalanche Facebook 中文
Website | Whitepapers | Twitter | Discord | GitHub | Documentation
Forum | Avalanche-X | Telegram | Facebook | LinkedIn | Reddit | YouTube